《太陽嘅後裔》(-{zh:朝鮮文;zh-hant:韓文;zh-hans:朝鮮文}-:-{태양의후예}-)係韓國KBS響2016年2月24日開始播出嘅水木迷你連續劇,由宋仲基、宋慧喬、金智媛同晉久主演,人氣劇集《巴黎戀人》、《秘密花園》、《紳士嘅品格》、《繼承者們》編劇金銀淑、《女王嘅教室》金元碩作家同埋《Dream High》、《學校2013》、《秘密》李應福導演一齊整出。
《太陽的後裔》(-{zh:朝鮮語;zh-hant:韓語;zh-hans:朝鲜语}-:-{태양의 후예}-)為韓國KBS自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連續劇,由宋仲基、宋慧喬、金智媛及晋久主演,人氣劇集《巴黎戀人》、《秘密花園》、《紳士的品格》、《繼承者們》編劇金銀淑、《女王的教室》金元碩作家與《Dream High》、《學校2013》、《秘密》李應福導演共同打造,本劇亦是金銀淑首次編寫KBS電視劇。有別於韓劇「一邊拍一邊播」的傳統製劇方式,此劇是KBS電視劇史上第一部全部完成製作才播出的電視劇。另外,此劇是人氣演員宋仲基退伍後的復出作品,又與演員宋慧喬、金智媛、晉久及人氣作家金銀淑等合作,令此劇備受矚目。[1]


代表性嘅雜誌
代表性雜誌

參考
參考出處

臺語文,或者叫做臺語白話文、台文,係一種符合並融合臺灣話語法、本身詞彙同埋外來詞彙嘅書寫系統,主要流行於臺灣、福建、廣東一帶、新加坡同埋馬來西亞。傳統嘅臺語文型式係由傳統漢字同臺閩漢字一同行文所組成嘅;近代以來,隨住傳教士來到東亞,為咗傳教需要另外發展出一套以羅馬字為書寫文字嘅白話字(後來臺灣教育部又另製一套高度對應嘅台羅字)。兩者都係今日臺語文書寫上嘅優勢系統,甚至以兩者一同行文而產生咗漢羅混寫的書寫模式。由於母語讀寫教育嘅缺乏,使用臺灣話嘅臺灣人有九成以上係臺語文文盲或者半文盲而且唔自知[1];因此,臺灣人喺報章、媒體同網絡上成日用現代標準漢語音義相近嘅字詞來書寫母語,導致產生咗好多錯別字。
台語文,或稱為台語白話文、台文,是一種符合並融合台語(台灣閩南語)語法、本身詞彙以及外來詞彙的書面文系統,主要流行於台灣、福建、廣東一帶、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傳統的台語文型式是由傳統漢字以及台閩漢字一同行文所組成的;近代以來,隨著傳教士來到東亞,為了傳教需要另外發展出一套以羅馬字為書寫文字的白話字(後台灣教育部又另製一套高度對應的台羅字)。兩者皆為今日台語文書寫上的優勢系統,甚至以兩者一同行文而產生了漢羅混寫的書寫模式。由於母語讀寫教育的缺乏,使用台語的台灣人有九成以上是台語文文盲或半文盲且不自知[1];因此,台灣人於報章、媒體以及網路上經常以現代標準漢語音義相近的字詞來書寫母語,導致許多錯別字的產生。

相對於傳統嘅狹義臺語文,廣義上嘅臺語文,指嘅係臺灣文學,亦就係臺灣所有語言嘅書寫系統,包括目前喺台灣使用嘅全部語言嘅書寫系統,因此除咗臺灣話之外,仲包括埋臺灣國語、臺灣客家話、臺灣南島語言、臺灣手語、臺灣盲文等,或者喺臺灣使用嘅其他語言嗰啲書寫系統。下便將專述狹義嘅臺語文概況。
相對於傳統的狹義台語文,廣義上的台語文,指的則是台灣文學,也就是台灣所有語言之書寫系統,包括目前在台灣所使用之全部語言的書寫系統,因此除了台語(台灣閩南語)以外,也包括了中華民國國語(或台灣國語)、臺灣客家話、台灣南島語言、台灣手語、台灣盲文等,或則還在台灣使用的其他語言之書寫系統。下文將專述狹義的台語文概況。

目前並唔清楚古漢語係幾時開始走向「口語」同「書面語」嘅逐漸分離,然而,從商朝後期開始慢慢發展出來嘅漢字,一方面算係進入一個比較穩定而統一嘅局面,但係另一方面亦都開始走向「口語」同「書面語」分離嘅情況。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朝末年呢段時間所產生嘅《詩經》、《論語》、《孟子》、《左傳》、《史記》等,形成咗古漢語嘅「書面體」古典文體,中間再加上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度嘅施行,一般文人更加淨係採用標準書面語來研習經史、吟詩作文,因此,一直到20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嘅發軔為止,「文言文」支配咗中國歷史就快2000年喇。[2]
目前並不清楚古漢語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走向「口語」和「書面語」的逐漸分離,然而,從商朝後期開始慢慢發展出來的漢字,一方面算是進入一個比較穩定而統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卻也開始走向「口語」和「書面語」分離的情況。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朝末年這段時間所產生的《詩經》、《論語》、《孟子》、《左傳》、《史記》等,形成了古漢語的「書面體」古典文體,中間再加上從隋唐開始科舉制度的施行,一般文人更是只採用標準書面語來研習經史、吟詩作文,因此,一直到20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軔為止,「文言文」支配了中國歷史快2000年。[2]

然而,喺中國文學史上都係一直存在另一個白話文學嘅傳統。喺唐朝嗰陣時,當時「佛經」嘅翻譯,就非常之接近「白話文」嘅形式。明清之後,《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通俗口語小說嘅出現,亦為20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所倡導嘅「我手寫我口」理念,埋下一個成功嘅基礎。
然而,在中國文學史上卻也一直存在另一個白話文學的傳統。在唐朝時期,當時「佛經」的翻譯,就十分接近「白話文」的形式。明清以後,《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等通俗口語小說的出現,也為20世紀初期中國新文學運動所倡導的「我手寫我口」理念,埋下了一個成功的基礎。

閩南話文學亦都係喺通俗小說呢個傳統下開始發展嘅。從現存最早嘅閩南話書面語文獻資料——明嘉靖重刊嘅《荔鏡記》戲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計起,[3] 閩南話文字化歷史應該至少有430年以上嘅歷史喇。以下就鶴佬(河洛)話同閩南話嘅文字化歷史,依年代大致分為「傳統民間口語文學時期」同「現代臺語書面化運動時期」兩大階段。
閩南語文學也是在通俗小說的這個傳統下開始發展的。從現存最早的閩南語書面語文獻資料 --- 明嘉靖重刊的《荔鏡記》戲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出版)算起,[3] 閩南語文字化歷史應該至少有430年以上的歷史了。以下就鶴佬(河洛)語及閩南語的文字化歷史,依年代大致分為「傳統民間口語文學時期」和「現代台語書面化運動時期」兩大階段。

民間文學乃係以一般大眾作為訴求對象嘅,所以佢往往能夠直接噉呈現當時歷史文化嘅真貌。又因為佢常訴諸口語,所以亦保存咗當時語言嘅實際狀況。呢個時期大致可以再分做三個部份:
民間文學乃是以一般大眾做為訴求對象的,因此,它往往能夠直接地呈現當時歷史文化的真貌。又因為它常訴諸口語,所以也保存了當時語言的實際狀況。此時期大致可以再分為三個部份:

南管係一種流行於閩南地區嘅民間音樂,其形成歷史相當悠久。隨住閩南地區人民嘅外移,南管亦都隨之外傳。南管傳入臺灣係喺臺灣成為鄭氏王朝嘅統轄範圍嗰陣,同閩南移民同時傳入嘅。廣義嘅南管包括南管戲劇同音樂,南管戲嘅演出用泉腔,以泉州府城語音做準則。南管文字可以話係閩南話最早嘅文字,其文字力求典雅,之中亦有唔少白話音,用字多有所依據。一般來講,喺南管文字入便可以搵到方言字、擬音字同埋訓讀字。[4]
南管是一種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民間音樂,其形成歷史相當悠久。隨著閩南地區人民的外移,南管也隨之外傳。南管傳入台灣是在台灣成為鄭氏王朝之統轄範圍的時候,與閩南移民同時傳入的。廣義的南管包括南管戲劇和音樂,南管戲的演出用泉腔,以泉州府城語音為準則。1695年陳佛賜創立鹿港「雅正齋」,是台灣最早的南管社團[來源請求]。南管文字可以說是閩南語最早的文字,其文字力求典雅,之中亦有不少的白話音,用字多有所依據。一般來講,在南管語言中可以找到方言字、擬音字、以及訓讀字。[4]

臺灣日治時期嘅歌仔冊《農場相褒歌》
台灣日治時期的歌仔冊《農場相褒歌》

所謂嘅「歌仔冊」最早出現於清乾隆時期,一直延續到今日為止,係一種表現濃厚地方語言色彩嘅庶民文學。其作品多數係七字一句嘅韻文形式,但係押韻唔係幾整齊。其用字有「擬音」、「擬意」同「造字」等三種方式。由於唱本售價低廉,用語用字通俗易明,令佢影響層面迅速擴大到中低階層嘅廣大群眾。「歌仔冊」嘅用字最代表得到閩南話嘅通俗文字(侯俊榮 nd;王順隆 2002)。[5]
所謂的「歌仔冊」最早出現於清乾隆時期,一直延續到今日為止,是一種表現濃厚地方語言色彩的庶民文學。其作品大多是七字一句的韻文形式,但押韻不太整齊。其用字則有「擬音」、「擬意」與「造字」等三種方式。由於唱本售價低廉,用語用字通俗易懂,使其影響層面迅速擴大至中低階層的廣大群眾。「歌仔冊」的用字最能代表閩南語的通俗文字(侯俊榮 nd;王順隆 2002)。[5]

白話字(或者叫做教會羅馬字)係喺明朝萬歷年間由西洋傳教士利馬竇傳入中國。白話字屬拼音字,基本上係西洋傳教士為咗傳教上嘅方便而設計發明嘅,用來學習各地語言,令使用各種唔同漢語嘅人,能夠透過羅馬字譯文來讀解基督教義。雖然佢本意係為咗傳教而設計嘅,但係佢對各地方言語音嘅記錄,提供咗唔少的幫助畀後代研究唔同漢語嘅學者。
白話字(或稱教會羅馬字)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由西洋傳教士利馬竇所傳入中國。白話字屬拼音字,基本上是西洋傳教士為了傳教上的方便而設計發明的,用來學習各地語言,使使用各種不同漢語的人,能夠透過羅馬字譯文來讀解基督教義。雖然其本意是為了傳教而設計的,然而其對各地方言語音的記錄,卻給後代研究不同漢語的學者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早喺1600年左右,在菲律賓印行的《基督教義》裏便,就已經可以睇到閩南話羅馬字嘅早期形態。1832年,第一本用白話字編寫嘅閩南話字典——Medhurst牧師所編嘅《福建方言字典》(見Medhurst 1832)——問世,呢本係一本讀音、白話音兼收嘅福建話字典。英法聯軍之役後,敗戰嘅清廷同戰勝國簽訂天津條約,條約中臺灣有四個港口(雞籠、淡水、安平同打狗)開港通商,英國嘅長老教會亦係噉樣開始入臺灣,並且用白話字傳教。從1860年起,白話字喺臺灣已經有接近150年嘅歷史喇。
早在1600年左右,在菲律賓印行的《基督教義》中,就已經可以看到閩南語羅馬字的早期形態。1832年,第一本用白話字編寫的閩南語字典 --- Medhurst牧師所編的《福建方言字典》(見Medhurst 1832) --- 問世,這是一本讀音、白話音兼收的福建語字典。英法聯軍之役後,敗戰的清廷與戰勝國簽訂天津條約,條約中台灣有四個港口(雞籠、淡水、安平及打狗)開港通商,英國的長老教會也因此開始進入台灣,並以白話字傳教。從1860年起,白話字在台灣已經有快150年的歷史了。

現代臺語書面化運動時期
現代台語書面化運動時期

從20世紀以來,來自臺灣文學界本身嘅臺語文書面化運動有兩次:第一次係發生於日治時期嘅臺灣話文論戰;另一次就喺萌芽於1970年代、成長於1990年代嘅臺語文學運動。
從20世紀以來,來自台灣文學界本身的台語文書面化運動有兩次:第一次是發生於日治時期的台灣話文論戰;另一次則是萌芽於1970年代、成長於1990年代的台語文學運動。

呢次的文學運動,乃係前期臺灣「白話文運動」嘅延續。喺「言文一致」理念影響同愧於自己唔識書寫母語[7],促使文學界自覺而想將台灣人民嘅生活語付諸書面語,因而產生建構臺灣話文嘅主張。
這次的文學運動,乃是前期台灣「白話文運動」的延續。在「言文一致」理念影響及愧於自己無法書寫母語[7],促使文學界自覺而欲將台灣人民的生活語付諸書面語,因而產生建構台灣話文的主張。

1924年,連溫卿發表〈言語之社會的性質〉一文;1929年,《臺灣民報》先後刊載連雅堂〈臺語整理之頭緒〉、〈臺語教理之責任〉兩篇文章,佢哋兩個人嘅論點都已經論及臺灣本土語言嘅重要性。1930年,黃石輝發表〈怎麼不提倡鄉土文學〉一文,強調「用臺灣話做文,用臺灣話做詩,用台灣臺做小說,用臺灣做歌謠,描寫臺灣的事物」;隔年,郭秋生亦為文發表。黃、郭兩人主張於日本文學同白話文學之外,運用臺灣人最親近嘅臺灣話另創臺灣話文學嘅文章,引起全島嘅注目,有人贊成,亦有人反對,因而展開咗繼「新舊文學論爭」之後嘅另一場「鄉土文學論爭」大論戰(侯俊榮 nd)。
1924年,連溫卿發表〈言語之社會的性質〉一文;1929年,《台灣民報》先後刊載連雅堂〈台語整理之頭緒〉、〈台語教理之責任〉二篇文章,他們兩個人的論點都已經論及了台灣本土語言的重要性。1930年,黃石輝發表〈怎麼不提倡鄉土文學〉一文,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做歌謠,描寫台灣的事物」;隔年,郭秋生亦為文發表。黃、郭兩人主張於日本文學和白話文學之外,運用台灣人最親近的台灣語另創台灣話文學的文章,引起了全島的注目,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因而展開了繼「新舊文學論爭」之後的另一場「鄉土文學論爭」大論戰(侯俊榮 nd)。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之前,中日之間敵對狀態經已令局勢非常之緊繃。日本治臺殖民政權雖然未明確噉全面禁止漢文,但係喺戰爭爆發幾個月之前,喺「使用日本語」等同「日本化」嘅政策思考下,迫使主要報紙雜誌等大眾媒體「主動」聲明撤廢「漢文欄」,使用日本語以外嘅文學創作即刻失去大半嘅公開場域。之後隨住所謂皇民化運動嘅推行,啱啱先成為一種理論基礎而出現嘅臺灣話文運動當然淨係有噤聲匿跡一途。
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前,中日間敵對狀態已使局勢非常緊繃。日本治台殖民政權雖未明確地全面禁止漢文,但在戰爭爆發的數月之前,在「使用日本語」等同「日本化」的政策思考下,迫使主要報紙雜誌等大眾媒體「主動」聲明撤廢「漢文欄」,使用日本語以外的文學創作即失去大半的公開場域。爾後隨著所謂皇民化運動的推行,才剛做為一種理論基礎而出現的台灣話文運動當然只有噤聲匿跡一途。

戰後嘅臺語文學運動
戰後的台語文學運動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二二八事件嘅爆發,緊接又係「白色恐怖」時期,再加上國民黨反共政策嘅高壓統治,關懷臺灣本土嘅文學頓時倍受壓抑,完全冇生存嘅空間。1970年代以降,由於一連串國際事件嘅衝擊,臺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鄉土文學躍登歷史舞臺,影響深遠嘅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亦隨之爆發,臺語文學遂在呢種環境入便發芽而逐漸成長。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二二八事件的爆發,緊接著又是「白色恐怖」時期,再加上國民黨反共政策的高壓統治,關懷台灣本土的文學頓時倍受壓抑,完全沒有生存的空間。1970年代以降,由於一連串的國際事件的衝擊,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鄉土文學躍登歷史舞台,影響深遠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也隨之爆發,台語文學遂在這種環境裡萌芽而逐漸成長。

戰後最早主張用母語寫詩嘅係林宗源,接住向陽亦於1976年開始用臺灣話寫詩。進入1980年代初期就有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等人加入。1987年解嚴,隨住政治符咒解除,社會內部隱藏嘅文化動能開始爆發,臺語文學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噉大量出現,文類亦由初期嘅詩開始向小說、散文、戲劇開拓,文學技巧亦更見提升,主題亦更趨多元。1980年代後期之後陸續有更多作家投入臺語文創作嘅行列,好似陳雷、李勤岸、莊柏林、路寒袖、方耀乾等。
戰後最早主張用母語寫詩的是林宗源,接著向陽也於1976年開始以台語寫詩。進入1980年代初期則有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等人的加入。1987年解嚴,隨著政治符咒解除,社會內部隱藏的文化動能開始爆發,台語文學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文類也由初期的詩開始往小說、散文、戲劇開拓,文學技巧也更見提升,主題也更趨多元。1980年代後期之後陸續有更多作家投入台語文創作的行列,比如說陳雷、李勤岸、莊柏林、路寒袖、方耀乾等。

1990年之前臺語用字仍屬嘗試期,用字極之唔統一,有人創造新字,亦有語文專家考證本字,再加上原有嘅傳統用字、華文用字,可以話係百花齊放。進入1990年代之後,由於臺語文作家互相觀摩學習嘅結果,用字漸趨統一,奇怪嘅新創字、古字逐漸銷聲匿跡。新嘅台語文字,一方面有所傳承,亦有所創新,但係總係離唔開「通俗性」、「語源可靠性」、「音義系統性」三大原則。其次係漢字同拼音唔再自成系統,而有合流現象,即係所謂「有音無字」嘅詞素用拼音字表示,嘗試以拼音字做文字嘅一部分,臺語文學嘅用字,逐漸朝向統一嘅道路邁進(侯俊榮 nd;楊允言 1993)。
1990年以前臺語用字仍屬嚐試期,用字極不統一,有人創造新字,也有語文專家考証本字,再加上原有的傳統用字、華文用字,可謂百花齊放。進入1990年代以後,由於台語文作家互相觀摩學習的結果,用字漸趨統一,奇怪的新創字、古字逐漸銷聲匿跡。新的台語文字,一方面有所傳承,也有所創新,但總不離「通俗性」、「語源可靠性」、「音義系統性」三大原則。其次是漢字和拼音不再自成系統,而有合流現象,即所謂「有音無字」的詞素用拼音字表示,嘗試以拼音字做為文字的一部分,台語文學的用字,逐漸朝向統一的道路邁進(侯俊榮 nd;楊允言 1993)。

由於長期缺乏母語教育,多數臺灣人書寫母語嗰陣時,都會用現代標準漢語中音義相似嘅字詞或者注音符號來代替書寫,導致民間嘅臺語文用字非常之混亂,但係基本嘅「約定俗成」係存在嘅。西元2009年,臺灣教育部公佈700個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並架設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畀大眾學習參考使用。雖然呢批推薦用字嘅準確性時有爭議,但佢為臺語文嘅標準化提供重大嘅突破,臺語文嘅規範亦因此越來越統一。[來源請求]
由於長期缺乏母語教育,多數台灣人於書寫母語時,皆以現代標準漢語中音義相似的字詞或者注音符號來代替書寫,導致民間的台語文用字十分地混亂,但基本的「約定俗成」還是存在。西元2009年,台灣教育部公佈700個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並架設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供大眾學習參考使用。雖然這批推薦用字的準確性時有爭議,但它卻為台語文的標準化提供了重大的突破,台語文的規範亦因此愈漸統一。[來源請求]

作品名稱 作者 性質 成書年代 《荔鏡記》 不詳 傳奇 1566年(中國明朝嘉靖) 《臺灣語典》 連橫 辭典 1933年(臺灣日治時期)
作品名稱 作者 性質 成書年代 《荔鏡記》 不詳 傳奇 1566年(中國明朝嘉靖) 《臺灣語典》 連橫 辭典 1933年(台灣日治時期)

巴拿馬文件(英语:-{Panama Papers}-)係指巴拿马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Mossack Fonseca & Co.)嘅大量机密文件喺2016年遭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揭露嘅洩漏事件。文件包含咗该律师事务所自1970年代開始所列有關21.4萬家離岸金融公司嘅詳細資料共1150萬筆,其中揭露咗各國政治人物同精英們未曝光嘅海外資產[2]。文件由一匿名者喺2015提供比南德意志報[3]。報方將文件同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分享,後者動用咗全世界嚟自80個國家同地區,107個媒體組織,以一年嘅時間整理哩啲文件,並喺2016年4月3日公布初步結果。完整清單將喺同年五月初公布。[4]
巴拿馬文件(英语:-{Panama Papers}-)是指巴拿马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Mossack Fonseca & Co.)的大量机密文件在2016年遭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揭露的洩漏事件。文件包含了该律师事务所自1970年代開始所列有關21.4萬家離岸金融公司的詳細資料共1150萬筆,其中揭露了各國政治人物與精英們未曝光的海外資產[2]。文件由一匿名者於2015提供給南德意志報[3]。報方將文件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分享,後者動用了全世界來自80個國家與地區,107個媒體組織,以一年的時間整理這些文件,並於2016年4月3日公布初步結果。完整清單將於同年五月初公布。[4]

2014年底一位匿名嘅告密者用加密嘅網路聊天連絡上一名南德意志報嘅記者巴先·歐伯馬爾(Bastian Obermayer)。南德意志報先前曾喺另一次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嘅文件洩漏案件中向德國政府舉報不法。該告密者話自己嘅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堅持使用加密通訊,並且拒絕同任何人會面。喺歐伯馬爾同告密者交涉嘅過程中,他們不時更換加密嘅管道,並使用密語嚟確認雙方嘅身份,喺每次同告密者通訊完後,歐伯馬爾亦都立刻刪除所有嘅通訊紀錄。喺看咗一部份嘅文件後,報社連絡咗曾經處理離岸解密等文件洩漏新聞嘅國際調查記者同盟。[7]
2014年底一位匿名的告密者用加密的網路聊天連絡上一名南德意志報的記者巴先·歐伯馬爾(Bastian Obermayer)。南德意志報先前曾於另一起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的文件洩漏案件中向德國政府舉報不法。該告密者稱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堅持使用加密通訊,並且拒絕和任何人會面。在歐伯馬爾與告密者交涉的過程中,他們不時更換加密的管道,並使用密語來確認雙方的身份,在每次和告密者通訊完後,歐伯馬爾也都立刻刪除所有的通訊紀錄。在看了一部份的文件後,報社連絡了曾經處理離岸解密等文件洩漏新聞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7]

哩次洩漏嘅文件總共有2.6太字节(TB),係史上最大嘅洩密案,相比之下2010年嘅維基解密中資料只有1.73吉位元組(GB)。歐伯馬爾對於文件點樣喺告密者轉交到佢手上嘅過程語有保留,咁大嘅文件冇辦法用電子郵件傳送、但以匿名嘅方式郵寄加密的硬碟非常容易。在取得文件後,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建立了一個需要二步驟驗證的網路資料庫。網址用加密的電子郵件寄給了全球各大報社中參與本次報導的記者。網站上還附有即時通訊功能,讓記者可以互相幫忙,協助解讀不同語言的文件,有些地區的記者也辦了會面。在一年多的整理過程中,有些外人得知了這個案件,但資料庫本身並未外流。因為文件中的許多人並不是公眾人物,而且也不一定涉及違法,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的主席表示他們不打算像維基解密那樣不負責任地把所有的文件公開,而會示範如何進行負責任的新聞報導。[7]
這次洩漏的文件總共有2.6太字节(TB),是史上最大的洩密案,相較之下2010年的維基解密中資料只有1.73吉位元組(GB)。歐伯馬爾對於文件如何從告密者轉交至他手上的過程語多保留,這麼大的文件無法用電子郵件傳送、但以匿名的方式郵寄加密的硬碟非常容易。在取得文件後,國際調查記者同盟建立了一個需要二步驟驗證的網路資料庫。網址用加密的電子郵件寄給了全球各大報社中參與本次報導的記者。網站上還附有即時通訊功能,讓記者可以互相幫忙,協助解讀不同語言的文件,有些地區的記者也辦了會面。在一年多的整理過程中,有些外人得知了這個案件,但資料庫本身並未外流。因為文件中的許多人並不是公眾人物,而且也不一定涉及違法,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的主席表示他們不打算像維基解密那樣不負責任地把所有的文件公開,而會示範如何進行負責任的新聞報導。[7]

「動L」(粵音為dong6 l;IPA:[tʊ̀ŋɛɫ]),又稱「動呦」、「動啊」、「動AL」、「Dong'al」[1][2],在台灣普遍改用注音符號「ㄉㄨㄤ」,而在中國大陸則稱為「Duang」,一個起源於2008年嘅網路用語,出自「霸王」防脫洗髮液嘅洗頭水廣告入面,成龍的普通話廣告入面有句:「……你拍一個廣告拍完以後加了很多特技,那頭髮動啊……很黑!很亮!很柔!」期間成龍七情上面,用聲音及手勢模仿因加咗特技而誇張地彈起的髮絲,而「動啊」的發音及嗰陣配合嘅動作因為太誇張有趣,引起網民爭相使用,成為網絡用語繼而成為潮語。
「動L」(粵音為dong6 l;IPA:[tʊ̀ŋɛɫ]),又稱「動呦」、「動啊」、「動AL」、「Dong'al」[1][2],在台灣普遍改用注音符號「ㄉㄨㄤ」,而在中國大陸則稱為「Duang」,一個起源於2008年的網路用語,出自「霸王」防脫洗髮液的洗頭水廣告中,成龍的普通話廣告口述中的一句:「……你拍一個廣告拍完以後加了很多特技,那頭髮動啊……很黑!很亮!很柔!」期間成龍七情上面,用聲音及手勢模仿因加上了特技而誇張地彈起的髮絲,而「動啊」的發音及當時配合的動作因為太誇張有趣,引起網民爭相使用,成為網絡用語繼而成為潮語。

「動L」原本用來形容頭髮生動嘅樣,之後衍生出「生動」、「有彈性」、「一陣子」、「震下震下」等意思。
「動L」原本用來形容頭髮生動的樣子,之後卻衍生出「生動」、「有彈性」、「一陣子」、「顛簸」等意思。

現實中嘅影響
現實中的影響

動L嘅影響力甚廣,例子太多講唔晒,此處淨係列出對現實中早期啲嘅的影響。
動L的影響力甚廣,例子不能盡錄,此處謹列出較早期對現實中的影響。

2009年4月24號的《蘋果日報》副刊中,編輯用「動L」嚟形容彈牙的讚岐烏冬。[3]
2009年4月24日的《蘋果日報》副刊中,編輯以「動L」來形容彈牙的讚岐烏冬。[3]

藝員王菲接拍的2009年新一系列霸王洗髮水廣告,報導中以「長髮動L」,來形容王菲飄逸嘅長髮。[4]
藝員王菲接拍的2009年新一系列霸王洗髮水廣告,報導中以「長髮動L」,來形容王菲飄逸的長髮。[4]

三位前自由黨成員林健鋒、梁劉柔芬及梁君彥,喺2009年6月16日成立名叫「經濟動力」嘅組織。編輯用咗「經濟動L」來稱呼呢三位用英文 L 字開頭嘅人搞嘅組織。[5]
三位前自由黨成員林健鋒、梁劉柔芬及梁君彥,於2009年6月16日成立名叫「經濟動力」的組織。編輯以「經濟動L」來稱呼這三位以英文 L 字為姓名起頭人士創辦的組織。[5]

無綫電視節目《係咪小兒科》第一輯嘅其中一集,古巨基曾經講到「動L」呢個字。
無綫電視節目《係咪小兒科》第一輯的其中一集,古巨基曾經提及「動L」一詞。

2009年3月11號,無綫互動新聞台中其中一單足球新聞報道,報導員伍家謙突然用「動L」呢個字以形容球員入波的動作。[6][7]
2009年3月11日,無綫互動新聞台中其中一則足球新聞報道,報導員伍家謙突然說出「動L」一詞以形容球員入波的動作。[6][7]

古巨基整咗個L字手勢然後放平問陳奕迅嗰條IQ題嘅謎底,陳奕迅答錯做「動L」。
古巨基作了個L字手勢然後放平問陳奕迅該IQ題的謎底,陳奕迅錯誤地回答「動L」。

在2009年5月31號播出嘅《香港亂噏》節目中,惡搞成龍嘅「成大哥」(姜皓文扮)多次講「動L」及揈頭,影射成龍洗頭水廣告。
在2009年5月31日播出的《香港亂噏》節目中,惡搞成龍的「成大哥」(姜皓文飾演)多次說「動L」及搖頭,以影射成龍洗頭水廣告。

另外,在2009年7月12號播出嘅《香港亂噏》嘅《特區政府冇問題記者會》環節入面,成龍洗頭水廣告再次被人惡搞。[8]
另外,在2009年7月12日播出的《香港亂噏》的《特區政府冇問題記者會》環節中,成龍洗頭水廣告再次被惡搞。[8]

在2009年6月12號播出嘅《頭條新聞》節目中的《CMN超現實報道》環節,主持林超榮惡搞成龍做「成蟲」,希望全港市民練拳強身,在環節完結時講咗句「動L」。[9]
在2009年6月12日播出的《頭條新聞》節目中的《CMN超現實報道》環節,主持林超榮惡搞成龍的「成蟲」,希望全港市民練拳強身,在環節完結時說了「動L」。[9]

呢個商台節目用《霸王動L》做其中一個環節的名稱。
該商台節目以《霸王動L》作為其中一個環節的名稱。

在這個潮語誕生之後7年,中國網民喺2015年創出「動L」的變種Duang。[10]
在這個潮語誕生後7年,中國網民在2015年創出「動L」的變種Duang。[10]

實戰
实战纪录

敘利亞內戰
叙利亚内战

2016年1月30號,俄羅斯喺敘利亞拉塔基亞擺咗4架Su-35S型戰機。俄軍總參謀部軍官話佢哋決定喺一個戰場環境裡面去俾啲Su-35試吓攻擊。
2016年1月30日,俄罗斯在叙利亚拉塔基亚部署了4架Su-35S型战机。俄军总参谋部军官称俄军决定在战斗条件下,对Su-35进行测试。

自從土耳其打咗架俄羅斯空軍Su-24戰機落嚟之後,俄羅斯繼續喺敘利亞果度打仗,但係俄、土兩國重有可能擦槍走火。土耳其外交部喺2016年1月30號就發出咗一份聲明,強烈譴責一架俄羅斯空軍架Su-34戰鬥轟炸機喺29號上晝侵犯佢哋嘅領空,又話土耳其空軍進入咗橙色警戒狀態,隨時準備攻擊。[20][21][22]
自土耳其击落俄罗斯空军Su-24战机后,俄罗斯仍在叙利亚境内作战,但是俄、土双方仍有可能擦枪走火。土耳其外交部在2016年1月3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一架俄罗斯空军的Su-34战鬥轰炸机在29日上午侵犯该国领空,并称土耳其空军进入橙色警戒状态,随时准备进行打击。[20][21][22]


圖片

Su-35喺2013年嘅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裡面嘅飛行表演。
Su-35于2013年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飞行表演。

殲11 米格-35
歼-11 米格-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