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命爾之言,當聽而守之,致行爾 神耶和華所視為善為正者,而享福祉,爰及子孫,歷世靡暨。 ”
「 我所命爾之言,當聽而守之,致行爾 神耶和華所視為善為正者,而享福祉,爰及子孫,歷世靡暨。 」 ——聖經文理和合本《申命記》12:28


“ 耶和華乃善乃正,故以道示罪人兮。 ”
「 耶和華乃善乃正,故以道示罪人兮。 」 ——聖經文理和合本《詩篇》25:8

“ 培正培正何光榮 教育生涯慘淡營 培後進兮其素志 正軌道兮樹風聲 萬千氣象方蓬勃 鼓鑄群才備請纓 愛我培正謨謀遠 永為真理之干城 ”
「 培正培正何光榮 教育生涯慘淡營 培後進兮其素志 正軌道兮樹風聲 萬千氣象方蓬勃 鼓鑄群才備請纓 愛我培正謨謀遠 永為真理之干城 」

“ 紅藍色旗常高飛起 因培正學校永不死 Ray Ray 我培正培正 Ray Ray 我培正培正 Ray Ray 我培正 Ray Ray Ray ”
「 紅藍色旗常高飛起 因培正學校永不死 Ray Ray 我培正培正 Ray Ray 我培正培正 Ray Ray 我培正 Ray Ray Ray 」

澳門培正中學 {{{image}}} Hāu-hùn 至善至正 Sêng-li̍p 1889年 Lūi-hêng 私立學校 Gí-giân 中文、英文 Chong-kàu 基督教浸禮宗 Só͘-chāi 望德堂區 Nî-kip 中小幼共15級 Hāu-kàm 羅永祥 Hāu-tiúⁿ 高錦輝 Kàu-su jîn-sò͘ 約240人 Ha̍k-seng jîn-sò͘ 約3,200人 Hāu-hn̂g bīn-chek 約7,500平方公尺 Sek-chhái 紅色、 藍色 Chū-chí Tiong-kok澳門高士德大馬路7號 Bāng-chām www.puiching.edu.mo
澳門培正中學 至善至正 地址 中國 澳門高士德大馬路7號 明細 類 私立學校 宗教聯繫 基督教浸禮宗 成立 1889年 校區 望德堂區 校監 羅永祥 校長 高錦輝 教師人數 約240人 級 中小幼共15級 學生人數 約3,200人 Language 中文、英文 區 約7,500平方公尺 校色 紅色、 藍色 電話 +853 2852 9333 傳真 +853 2833 9056 網站 www.puiching.edu.mo

澳門培正中學(英文:Pui Ching Middle School;葡萄牙文: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原為廣州培正中學佇澳門開設兮分校,是澳門其中一間以母語授課兮中文中學。1938年,因為抗日戰爭兮關係,廣州培正全體師生遷校到澳門,舞甲培正無因為戰亂愛停辦,這又視為澳門培正兮開始。
澳門培正中學(英文:Pui Ching Middle School;葡萄牙文:Escola Secundária Pui Ching)原為廣州培正中學喺澳門開設嘅分校,係澳門其中一間以母語授課嘅中文中學。1938年,因為抗日戰爭嘅關係,廣州培正全體師生遷校到澳門,搞得培正唔因為戰亂而停辦,呢個又視為澳門培正嘅開始。

1889年,李濟良、馮景謙、廖德山、李賢士佮楊海峰等人為實現興辦新學,籌劃興辦華人基督教學校。融入基督教教義,並按照《聖經》十誡,免學童入塾跪拜偶像。學校取名「培正書院」,意義取「培植教會子弟,免送俗塾,有失正虞也。」創校頭30年,濟擺因財政困乏愛險告停辦。
1889年,李濟良、馮景謙、廖德山、李賢士同楊海峰等人為實現興辦新學,籌劃興辦華人基督教學校。融入基督教教義,並按照《聖經》十誡,免學童入塾跪拜偶像。學校取名「培正書院」,意義取「培植教會子弟,免送俗塾,有失正虞也。」創校頭30年,多次因財政困乏而險告停辦。

1907年,培正佇廣州東山買土地,佮興建校舍,為長遠辦學作出計劃。直到1915年,學校陷入嚴重財困。張立才佮張新基發起「培正維持會」,楊海峰捌講過:「寧我儕先培正而死,勿令培正死於我儕之手。」
1907年,培正喺廣州東山買地,同建校舍,為長遠辦學作出計劃。直至1915年,學校陷入嚴重財困。張立才同張新基發起「培正維持會」,楊海峰曾經講:「寧我儕先培正而死,勿令培正死於我儕之手。」

1918年,培正校友黃啟明接任校長,並受校董會命令佇創校30週年期間前往國外籌款十五萬,作為培正未來發展兮用途。
1918年,培正校友黃啟明接任校長,並受校董會命令於創校30週年期間前往國外籌款十五萬,以作培正未來發展之用。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壓境,培正遷校址到鶴山。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壓境,培正遷校址至鶴山。

1938年1月,學校對廣州遷址到澳門,來保持培正教育事業。戰火期間,佇澳門、鶴山、坪石、桂林、湖南佮江西攏有培正員生上課,保持教學素質。培正員生佇外口閣較投入抗戰工作,包括繼續組織宣傳隊傳播愛國思想、向難童提供免費學額來鬥相共人田大𪜶兮學業等、發起「每人每日一仙捐款運動」、「節衣運動」閣有「募集寒衣運動」。
1938年1月,學校由廣州遷址至澳門,以保培正教育事業。戰火期間,喺澳門、鶴山、坪石、桂林、湖南同江西都有培正員生上課,保持教學素質。培正員生喺外面更投入抗戰工作,包括繼續組織宣傳隊傳播愛國思想、向難童提供免費學額嚟幫佢地學業等、發起「每人每日一仙捐款運動」、「節衣運動」及「募集寒衣運動」。

1939年,黃啟明校長佇香港過身長辭。
1939年,黃啟明校長喺香港過身長辭。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培正隨進行復員工作,澳門員生分批轉去廣州。幾個月之間,廣州佮香港兩地校舍隨回收。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培正隨即進行復員工作,澳門員生分批返返廣州。幾個月之間,廣州及香港兩地校舍之後回收。

1950年,原遷澳兮「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李炎玲出任校長。
1950年,原遷澳嘅「私立廣州培正中學澳門分校」正式正名為「澳門培正中學」,李炎玲出任校長。

1953年,李炎玲校長調職,傅漁冰接任校長,佇仝年開辦高中。
1953年,李炎玲校長調職,傅漁冰接任校長,並喺同年開辦高中。

1962年,傅漁冰校長離職,林湛繼任校長。林湛校長在任期間,因為澳門受經濟衰退佮社會動盪不安兮時局影響,師生合力佇困難中謀求發展,來穩定校務。仝年,澳校率先改中學五年制,對中一開始實施,佇1967年秋開辦中六(大學預科)課程。林湛校長籌建「七十五周年紀念堂」,佇1972年啟用。
1962年,傅漁冰校長離職,林湛繼任校長。林湛校長在任期間,因澳門受經濟衰退同社會動盪不安嘅時局影響,師生合力喺困難中謀求發展,嚟穩定校務。同年,澳校率先改中學五年制,由中一開始實施,並喺1967年秋開辦中六(大學預科)課程。林湛校長籌建「七十五周年紀念堂」,喺1972年啟用。

1974年,林湛校長榮休,鄺秉仁接任校長,並提出三大辦學方針,來配合學校發展需要。包括:
1974年,林湛校長榮休,鄺秉仁接任校長,並提出三大辦學方針,嚟配合學校發展需要。包括:

「提高教學質量」:為首要任務,課程設置參照港澳兩地,按實際需要制訂施行。 「改善學習環境」:先後籌建D座課室大樓、興建「創校九十周年紀念培正大樓」佮E座教學大樓「創校九十五周年紀念堂」。 「保持嚴謹校風」:重視同學兮品德教育,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服務社會為目標,要求學生德、智、體、群、靈五育並重,來發揚校風傳統。
「提高教學質量」:為首要任務,課程設置參照港澳兩地,按實際需要制訂施行。 「改善學習環境」:先後籌建D座課室大樓、興建「創校九十周年紀念培正大樓」同E座教學大樓「創校九十五周年紀念堂」。 「保持嚴謹校風」:重視同學嘅品德教育,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服務社會為目標,要求學生德、智、體、群、靈五育並重,嚟發揚校風傳統。

1976年,鄺秉仁校長獲澳督委任為第一屆立法會議員,佇1980年連任,佇1981年獲葡國總統頒授公共教育文職功績司令級勳章,來表彰伊對澳門教育兮貢獻。
1976年,鄺秉仁校長獲澳督委任為第一屆立法會議員,喺1980年連任,喺1981年獲葡國總統頒授公共教育文職功績司令級勳章,嚟表彰佢對澳門教育嘅貢獻。

1985年,鄺秉仁校長榮休,康顯揚接任校長,秉持澳門培正辦校三大方針,佇原本有兮基礎上繼續發展。
1985年,鄺秉仁校長榮休,康顯揚接任校長,秉持澳門培正辦校三大方針,並喺原有嘅基礎上繼續發展。

1995年,康顯揚校長榮休,李祥立接任校長,閣佇培正百年輝煌兮基礎上,銳意提高母校師生兮學術水平,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出版《培正學報》;鼓勵師生合作,開展各科兮研究型課程,閣提倡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建立各科兮網上學習平台。
1995年,康顯揚校長榮休,李祥立接任校長,並喺培正百年輝煌嘅基礎上,銳意提高母校師生嘅學術水平,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出版《培正學報》;鼓勵師生合作,開展各科嘅研究型課程,並提倡利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建立各科嘅網上學習平台。

2003年,澳校以「繼續開來,與時並進」兮理念,訂定「發展優質教育,創建美好校園」發展計劃。
2003年,澳校以「繼續開來,與時並進」嘅理念,訂定「發展優質教育,創建美好校園」發展計劃。

2012年,開始起FABLAB創新科教館,開始有設計科學課程。
2012年,開始起FABLAB創新科教館,并開始有設計科學課程。

2015年夏,C座教學大樓進行外牆瓷磚翻新工程,對啡色更新到黃色。
2015年夏,C座教學大樓進行外牆瓷磚翻新工程,從啡色更新至黃色。

澳門培正包括幼稚園、小學佮中學部,全校學生人數超過三千二百人,教職員逾二百四十位。
澳門培正包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部,全校學生人數超過三千二百人,教職員逾二百四十位。

學制上,幼稚園實施三年制、小學六年制佮初、高中各三年制。澳門培正是一所文法中學,實行母語教學。
學制上,幼稚園實施三年制、小學六年制同初、高中各三年制。澳門培正係一所文法中學,實行母語教學。

畢業生以升學為主,每年有95%以上考入國內外佮澳門等地兮大專院校深造。
畢業生以升學為主,每年有95%以上考入國內外同澳門等地嘅大專院校深造。

幼稚園到中學各級設有信、望、愛、善、正五班,其中高中兮信、望為理組班,愛、善為文商組班,正為文理組班。
幼稚園至中學各級設有信、望、愛、善、正五班,其中高中嘅信、望為理組班,愛、善為文商組班,正為文理組班。

培正秉承「至善至正」兮校訓,堅持「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兮教育目標,積極貫徹「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環境,保持嚴謹校風」兮辦學方針。
培正秉承「至善至正」嘅校訓,堅持「德智體群美靈,六育均衡發展」嘅教育目標,積極貫徹「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習環境,保持嚴謹校風」嘅辦學方針。

校址佇高士德大馬路,佔地七千五百平方公尺。
校址位於高士德大馬路,佔地七千五百平方公尺。

校園中央矗立有A座行政大樓,原本是盧家住所,古色古香,建築別具風格,予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先後興建兮五棟教學大樓,每層走廊設有花槽,綠化佮美化校園。
校園中央矗立有A座行政大樓,原本係盧家住所,古色古香,建築別具風格,俾中國政府列為建築及文化遺產。先後興建嘅五棟教學大樓,每層走廊設有花槽,綠化同美化校園。

校園內設置有各種設施,供教學同活動兮用途,包括:
校園內設置有各種設施,供教學同活動嘅用途,包括:

目前,澳門培正根據「創建美好校園」發展計劃,積極更新教學硬體設備,已經完成E座教學大樓嘅翻新工程,B座重建工程嘛已經竣工同命名為「創校115周年紀念大樓」。自2007年起,佇原來小食部佮F座兮位置興建十層高兮H座,佇2009年落成使用閣命名為「創校120周年紀念大樓」。
目前,澳門培正根據「創建美好校園」發展計劃,積極更新教學硬體設備,已經完成E座教學大樓嘅翻新工程,B座重建工程亦已經竣工同命名為「創校115周年紀念大樓」。自2007年起,喺原來小食部同F座嘅位置興建十層高嘅H座,喺2009年落成使用並命名為「創校120周年紀念大樓」。

成立級社是培正兮傳統,每一個畢業班年級攏佇小五年級成立級社,社名對穗、港、澳三地兮培正學生投票決定,社旗對港澳學生以習作方式輪流設計。設立級社兮目的是愛薪火相傳,而且聯繫畢業後兮舊生,予逐家聚首一堂。
成立級社係培正嘅傳統,每一個畢業班年級都喺小五年級成立級社,社名由穗、港、澳三地嘅培正學生投票決定,社旗由港澳學生以習作方式輪流設計。設立級社嘅目的係要薪火相傳,並聯繫畢業後嘅舊生,令大家聚首一堂。

(年份按照香港培正中學畢業生兮畢業年份)
(年份按照香港培正中學畢業生嘅畢業年份)

校色分為紅色同藍色,學生予人稱為「紅藍兒女」,而學校兮優良傳統予校友們稱為「紅藍精神」。
校色分為紅色同藍色,學生俾人稱為「紅藍兒女」,而學校嘅優良傳統俾校友們稱為「紅藍精神」。

紅色:代表感性——澎湃兮熱情,充滿熱誠,火熱兮心,特別是基督兮愛心。 藍色:代表理性——冷靜機智,週到佮思考同策劃,堅持,避免衝動佮魯莽。
紅色:代表感性——澎湃嘅熱情,充滿熱誠,火熱嘅心,特別是基督嘅愛心。 藍色:代表理性——冷靜機智,週到嘅思考同策劃,堅持,避免衝動同魯莽。

有中西文化合璧兮意味。
有中西文化合璧嘅意味。

「至」:一有「上和極」意思,上正佮上善兮代誌是培正人追求兮目標。二是「達到抑追求」意思,只要是培正人,攏愛終身追求「善佮正」。 「善」:就親像大學句「止於至善」。
「至」:一有「最和極」意思,最正同最善嘅事係培正人追求嘅目標。二係「達到或追求」意思,只要係培正人,都要終身追求「善與正」。 「善」:就好似大學句「止於至善」。

釋義:中間兮書本圖案「至善至正」校訓。紅色兮圓盤代表日頭,每一個方向有七道光芒指向四方,代表火熱兮心。圍著光芒兮正方形,代表學校成員做代誌愛有規範佮原則抑是抱負,毋通任意而行。而四條線亦可喻為德、智、體、群四育。四線等長相連者,示四育並重。藍色佮四粒星代表無垠兮宇宙,喻愛放開懷抱,目光遠大,愛好親像天頂兮星仝款自發光耀佇長空。再向外口是中文校名佮英文校名,循圈而列。上外口佮紅色圓圈仔表示靈活處事,內底兮正方形著代表做人兮原則,外圓內方,教人既愛處理好人際關係,又閣需要堅守原則,毋通隨波逐流。
釋義:中間嘅書本圖案「至善至正」校訓。紅色嘅圓盤代表熱頭,每個方向有七道光芒指向四方,代表火熱嘅心。圍住光芒嘅正方形,代表學校成員做事要有規範同原則或抱負,唔可以任意而行。而四條線亦可喻為德、智、體、群四育。四線等長相連者,示四育並重。藍色同四粒星星代表無垠嘅宇宙,喻要放開懷抱,目光遠大,要好似星星噉樣自發光耀喺長空。再向外面係中文校名同英文校名,循圈而列。最外面嘅紅色圓圈表示靈活處事,內裏嘅正方形則代表做人嘅原則,外圓內方,教人既要處理好人際關係,又需堅守原則,唔可以隨波逐流。

荷蘭(原英國)作曲家Henry Litolff(Eng-gí: Henry Litolff)作了一首《Concerto Symphonique No.3》,其中第四樂章Furioso開始對急促鋼琴佮管弦樂競美下,引出管弦樂奏出雄壯培正校歌兮旋律,隨後鋼琴用變奏方式將這个旋律發揮落去,全長大概七分半鐘。作者對英國監獄逃走出來,得到荷蘭庇護,所以著感激將荷蘭國歌嵌入這段樂段,算是目前史上能獲得有關校歌完整旋律兮唯一音樂。
荷蘭(原英國)作曲家Henry Litolff作咗一首《Concerto Symphonique No.3》,其中第四樂章Furioso開始由急促鋼琴同管弦樂競美下,引出管弦樂奏出雄壯培正校歌嘅旋律,隨後鋼琴用變奏方式將呢個旋律發揮落去,全長約七分半鐘。作者從英國監獄逃咗出來,得到荷蘭庇護,所以就感激咁將荷蘭國歌嵌入呢段樂段,算係目前史上能獲得有關校歌完整旋律嘅唯一音樂。

這首國歌是1815年兮得獎作品,作為紀念1781年英荷北海海戰,原名為《Wien Neerlands bloed door d'adeeren vloeit》,作者是定居愛姆士特丹德人Johann Wilhelm Wilm(Eng-gí: Johann Wilhelm Wilms),後來予人選為荷蘭國歌,這馬予廢掉矣。
呢首國歌係1815年嘅得獎作品,作為紀念1781年英荷北海海戰,原名為《Wien Neerlands bloed door d'adeeren vloeit》,作者係定居愛姆士特丹德人Johann Wilhelm Wilm,後來被選為荷蘭國歌,而家俾廢咗。

目前三地學校一般干若唱誦第二版校歌兮第一段,以廣州話唱誦。
目前三地學校一般只唱誦第二版校歌嘅第一段,以廣州話唱誦。

是培正同學佇進行如聚會、比賽等活動時作為激勵士氣兮用途,相當於啦啦隊歌。
係培正同學在進行如聚會、比賽等活動時作激勵士氣嘅用途,相當於啦啦隊歌。

(干若列出在澳校從廣州分校獨立經營後上任兮培正校長)
(只列出在澳校從廣州分校獨立經營後上任嘅培正校長)